10、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专门队伍建设,按照师生比1:350标准,核定思政课教师队伍;按照1:150标准,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少数民族师生比1:50标准,配齐少数民族辅导员;按照师生比1:3000标准,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按师生比1:350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目前马院高级职称占比25%,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89%,其中博士学历占比67%。团队相继总结出“三微一体”育人架构(思政微要点、职业微素养、技能微行为)、“三精”教学法”(精心设计,精选案例,精彩分享)、“三段式”教学设计(课前启发式教育、课中体验式教育、课后感悟式教育),开发出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优质教学共享资源,实现了思政教育强化、职业素养培育和职业技能提高的“三促进效应”。马院教师马前锋获得教育部首届教学展示二等奖、荣获上海市育才奖。马前锋在中国教育行政学院主讲理想信念、中国精神、课程思政课程,列入“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培训课程必修课,近5年来,先后获得上海市思政专项等课题20余项。课程思政持续推进,引领示范,建设了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已经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中国炎培教育培训中心等举办的课程思政研修班上做了数次展示。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及示范课程已经受邀在全国多所高校做交流。设新疆籍专职少数民族辅导员一名,进一步加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2024年11月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召开“国家安全教育”课程集体备课会,全体授课教师参加了会议。
12月24日,校党委书记朱坚民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观摩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体备课会。集体备课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前锋主持。教学骨干王映老师分享了《第七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备课思路。
11、建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队伍在招聘录用、日常管理、培训培养、职称评聘、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工作制度,落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党务工作队伍双重身份、双线晋升政策。
学校以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人才强校的战略思维来规划师资队伍发展,在校、系两个层面上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人事处出台《关于柔性人才引进办法》,进一步鼓励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参与思政课教学;选派校内名师担任学生班主任;主管教学、科研的校领导坚持与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青年教师保持日常联系;党委书记、校长定期召开专业带头人、领军人物和青年教师的座谈会。结合办学定位和队伍建设开展的一系列思政教育工作,同时也取得良好实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12月11日下午,我校辅导员年终述职大会在水丰校区图书馆五楼小剧场举行。
按照“高进、精育、严管、优出”的原则,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把辅导员队伍核心职业能力界定为:“职业化”发展的“融合能力”、“专业化”发展的“钻研能力”、“专家化”发展的“引领能力”。学校聚焦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素质培养,组织开展“辅导员建设月”、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每周四的辅导员团队活动等系列活动。
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我校积极探索推动辅导员多样化发展,结合辅导员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为每一位辅导员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党委书记亲自与辅导员面对面,既保持队伍的稳定,鼓励部分成为思政教育专门人才,又能促进合理流动,为党政管理和社会其他岗位输送人才。
学校制定了“双线晋升”制度,即辅导员既可评聘思政或其他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也可晋升相应的行政职务。同时举办就业、心理相关专题培训,并安排辅导员参加其他各高校的培训专题,培训覆盖率达100%,人均培训时数近30学时。
12、加强教师思政工作,健全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各项工作制度,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建设,规范教书育人和学术道德等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各环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学生对师德满意率达到85%以上。
学校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师资培养的首位。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学校制定了《师德建设实施意见》《教师师德考核办法》《岗位(职务)聘任思想政治与师德考核实施办法》等,不断加强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学校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在职培训培育的重要内容,依托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对新聘任教师、青年教师等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强化新任教师的岗前师德师风培训,巩固老教师的在职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红七条”的执行情况,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考核贯穿学校人才引进、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课题申报、评优奖励各个环节。学校构建了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与问责机制,截止目前,学校未有违反师德“红七条”等师德失范的情况发生。学校将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纳入《学校师德师风教育宣传手册》、《新进教职工岗前培训手册》,以公开曝光的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提升教师规则意识,以案为鉴、警钟长鸣。学校制定学校师德师风教育宣传手册,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师风培训,将师德教育贯穿到教师的职业生涯。同时学校充分用好校企合作建立的“上海教育出版社版专教师师德实践基地”,邀请行业专家以及师德先进典型与一线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学生对师德满意率连续五年保持在达到95%以上。
附件:佐证材料-思政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