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艺术设计系教师于蒙群博士执行策划的“数字中国”生成式AI艺术展在上海春美术馆顺利举办。该项展览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办,同济大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数字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人才培训”项目组承办,展览日期为1月17日至2月18日。此次展览不仅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领域的一次创新实践,也是于蒙群博士在AI策展领域积极贡献的有力证明。
于蒙群博士作为此次展览的执行策展人,与总策展人、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艺术创研中心主任于幸泽教授;学术主持、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黄暾炜教授;技术总监、华光AI影视艺术学院院长罗霄教授等专家团队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了一场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视觉盛宴。展览汇聚了40位学员的13组“数智艺心”之作,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无限可能,以及学员们对“数字中国”主题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表达。
自2023年起,于蒙群博士敏锐地注意到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连续策划了多项展览,包括“共轭——张超与AI张超双个展”(2023年,SoArt艺术空间)、“AI超感界——混合媒介与人工智能艺术融合展”(2024年,普陀区文化馆城市创艺空间)、“数字中国——生成式AI艺术展”(2025年,上海春美术馆)等。他还组织、主持了《雕塑艺术如何迎接AIGC时代》研讨会、《超越感知:人工智能如何介入当代艺术》论坛等学术讨论,与全国各地知名学者、艺术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艺术话题。
截至目前,包括《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在内的上百家媒体均对上述展览进行专题报道。于蒙群博士在接受《湖南日报》采访时表示,AI不仅能够辅助策展人进行展览内容的筛选、分析和创作,还能为提升观展体验做出贡献。他利用AI的文本阅读功能,从大量艺术家的个人资料和作品资料中提炼线索和主题,通过AI帮忙设计一些展览主题和流程,再进行选择、修改和润色。此外,还可借助Midjourney等工具对展览空间进行想象,选择符合预期的方案后再进行施工执行。
于蒙群博士指出,AI工具在艺术策展中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资料工作,但仍然无法取代人类策展人的核心作用。策展人的工作是由多个角度驱动的,包括资源、观念以及工具和方法的运用。AI仅在工具和方法上发挥一些作用,而策展人具备不可替代的人文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够通过文化语境解读、情感共鸣和创造性叙事构建展览的深层价值,这是算法无法复制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未来,于蒙群将运用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与经验深度介入艺术设计系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中,助力艺术设计系的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赋能,推动AI技术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艺术设计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