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至27日,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我校最终斩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续写了在“挑战杯”这一重要赛事上的优秀战绩。
自去年底启动本届挑战杯校内选拔赛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校团委的组织动员下,各系部(学院)积极响应,共计申报各类作品百余件。经过作品形式与资格审查、校内初赛、复赛,各参赛项目在校内外专家的指导下,不断优化、打磨,最终有十四件作品进入市赛阶段,其中《都市古镇,田园牧歌——奉贤新城庄行古镇的文化品牌IP形象调查报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对江苏省、云南省、安徽省典型乡村的实际调研》两个项目突出重围,冲进决赛。
在为期两天的决赛比赛中,各参赛项目通过设立展位的形式将项目内容进行全方位、更立体的展示,同时还要经历现场问辨、公开答辩等比拼。我校决赛队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认真筹备、精心布展,最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两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的优异成果。
《都市古镇,田园牧歌——奉贤新城庄行古镇的文化品牌IP形象调查报告》结合专家的技术指导,基于对奉贤庄行古镇的文化、内容、人、乡村软件的深度调研组建了一支集创新与商业实践为一体专业的创业团队。团队挖掘庄行的历史文脉,放大红色记忆,以文化品牌IP形象注入经济功能,响应上海“十四五”规划,为古镇赋形,打造古镇特色文创,探索以庄行古镇为代表的乡村古镇产城融合、社教融合的创新型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对江苏省、云南省、安徽省典型乡村的实际调研》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调查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三农问题落实情况,并促使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
《数字包容对信息障碍群体供给服务的实践路径探索》着手于当下飞速发展的数字社会,举例障碍人群在数字社会中的诸多不便,分析对比产生的数字贫富差距。了解障碍人群对于加速数字包容的以跨越数字鸿沟的迫切需求。
《吴侬软语—关于吴语现状与传承问题的社会调查研究》通过对吴语现状的调查,加深对吴语区,吴语发展,吴语使用情况,吴语保护政策等各方面的了解,对目前吴语存在的一些使用和传承问题进行浅析和总结,进而探索新时代下推动方言保护策略。
《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赋能露营产业的调查报告》聚焦“露营”“乡村振兴”为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的新举措,不仅得到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支持,还助力了乡村经济发展。本次调查主要从长三角地区露营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发,重点研究露营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举措并结合长三角经济发展、国内外露营品牌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
《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智能娱乐应用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随着智能产品的快速发展,我国正步入全场景智能时代,老年群体的娱乐习惯也存在改变。但在适老化改造方面和老年群体数字隐患方面缺乏精细化的管理。为老人带来更多碎片化的娱乐,给老年人较为安全性的智能体验环境。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挑战杯”“知行杯”“振兴杯”等科创实践类赛事,积极推动我校学子参与学术科技实践活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本届挑战杯自去年开始宣传动员以来,得到了各系部(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通力支持与配合,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学术科技竞赛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力和动力。
校团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