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2017艺术设计系《寻访大咖》系列活动报道之一——画画就跟呼吸一样

发布时间:2017-08-28来源:浏览次数:3221

        前言:匠心之道看似无迹可循,静下心来观察却发现,生活中却处处匠心所至:从红极一时的日本马桶盖到小小螺丝影射出的“德国制造”,从精工细作的瑞士钟表到中华民族世代流传的“庖丁解牛”故事……回归匠心,其实也是时代所需。艺术设计系《寻访大咖》活动小组通过寻访老校友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对于职业的尊重,对于梦想的追求,对于艺术的执着。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2017814日,艺术设计系《寻访大咖》活动小组的师生来到艺术设计系退休老教师、著名艺术家丁立人老师家中,倾听丁老师畅谈他的艺术人生,以及与上海版专的不解之缘。

丁立人老师生于1930年,虽87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每天仍在坚持创作。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进行展出,被国内外美术刊物专题介绍。河北教育出版社曾出版《名画家精品集——丁立人》。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澳门文化司署、香港大一学院、河北教育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总社以及国内外收藏家等。就在我们采访的前几天他还在大连举办了画展。丁老师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我校成立美术系(艺术设计系前身)之初,丁老师从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美术编辑调任我校美术系担任图案和装饰画专业教师,从此和版专结下了不解之源。谈到在上海版专的教书经历,最让丁老师回味无穷的便是写生教学活动。在丁老师看来,写生的机会越多,对于学生的艺术创作是大有好处的。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能空谈理论、纸上谈兵,只有通过大量的创作,水平才会有质的提高。丁老师说,由于当时“上不封顶”的政策,学校领导对他们的写生教学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经常带学生出去写生,在写生期间,每天都要完成10张左右的速写,晚上还要根据白天的速写进行创作,创作完后还会就地举办展览,互相品评各自作品。他总结似的说:“学好艺术就必须要多走多看多思多画”。

说到丁立人老师的艺术风格,他说由于家庭的原因,从小受到戏曲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小人生的第一印象都是深刻的,一生都用不完”。因此,丁老师的作品便保持住了这份童心。正如贡布里希发现的那样:童年的“原始物象”对成年后的物象思辨和感觉记忆所产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且是辐射状的,它直指向后天的每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但如果说丁老师的作品画的是戏曲,又全然不是,他称自己作品“我的戏曲画,哪一出戏里都找不到,都是杂交的”。在他看来艺术就像一颗植物,生长和土壤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民族性是不可缺少的。国际化的今天互相融合、互相渗透是必然的。丁老师也提到“杂交的血缘要越远越好,而这两个样本也是要精心筛选的,就好像毕加索的画多么有生命力,他就是把西班牙的艺术和非洲的艺术进行了杂交”。因此,在丁老师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到中国戏曲的影子,也能看到非洲木雕的样貌,又或者是汉画像砖的韵味,西方现代艺术的手法,从题材到手法既有古韵,又具有新意,这也就如丁老师所说的属于自己的艺术。

在采访过程中,他一再强调,今天的学生实践少了,动手原创绘画的能力弱了,艺术设计教学一定要努力改变这样的状况。他反复说道:“画画就跟呼吸一样,活着就要呼吸,就要画画”。丁老师为艺术而生,每天笔耕不辍,那份对于艺术的匠心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值得艺术设计系所有师生学习。

《寻访大咖》活动小组采访丁立人老师

《寻访大咖》活动小组采访丁立人老师


《寻访大咖》活动小组与丁立人老师合影


艺术设计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