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版专人文】毕昇像

发布时间:2020-10-28

【编者按】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中的重要作用。经研究,校文明委决定在全校范围持续开展学校“人文景观”“人文空间”“最美一隅”等文明创建展示活动。

 

【版专人文】毕昇像 

毕昇像位于学校实训中心南侧,建于1993年。

【毕昇】毕昇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毕昇(972-1051年),生于淮南路蕲州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北宋发明家。毕昇创造发明的活字排版,是中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是对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伟大贡献。

宋朝时候,雕板印刷大为盛行。雕板印刷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把木头锯成一块一块大小一样的板子,使之平滑,然后在一张薄纸上写字,反贴在板子上,用刀雕刻成文字凸起来,再刷上墨,铺上纸,用软刷在纸上轻轻刷过,揭下来,纸上就有了白底黑字。一本书的字数自然是相当多的,所雕的板也不止一块,每一块都照这种方法刷印成文。全部印刷工作完毕,一页一页地装订起来,那就成了一本书。

毕昇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熟悉并精通雕版技术,最终成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时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较长时间,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昇才发明了活字版。

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版印刷,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有错字又不易更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其制作程序为:首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再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毕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唐代刻板印刷在中国已非常盛行,并在13世纪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十五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迅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 


【毕昇奖】

毕昇奖是一个国家级奖项,是我国印刷界的最高奖励,也是由国家批准设立的印刷界的最高奖励,素有中国印刷界的“奥斯卡”之誉,主要奖励在长期的工作中,为中国印刷业的管理、科研、生产和教育做出卓越贡献者。

1987年吕纪校长荣获第一届毕昇奖;

1997年万启盈校长荣获第五届毕昇奖;

2013年陈敬良校长被评为第十二届毕昇印刷杰出成就奖;

2019年陈斌校长被评为第十五届毕昇印刷杰出成就奖。


【班尼奖】

班尼奖是由美国印刷工业联合会主办的美国印制大奖是印刷业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产品质量评比赛事,于1950年创办,其设置的Benny Award(班尼奖)是以曾为美国印刷业技术带来革命性发展的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昵称Benny)命名的最高荣誉奖项。

2017我校选送的参赛作品,获得第68届美国印刷大奖Benny Award(班尼奖)学生组13铜;

2018年我校选送的参赛作品,获得第69届美国印刷大奖Benny Award(班尼奖)学生组14金的优异成绩,美国印刷大奖组委会首次向我校颁发了集体金奖,学校勇夺14金也成为单届获得金奖最多的中国高校;

2019年我校选送的参赛作品,获得第70届美国印刷大奖Benny Award(班尼奖)学生组153铜。

 

 


【守正与创新】我校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第一家海外“毕昇工坊”

20196月,校长陈斌率团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纺织与轻工业学院正式签约,挂牌成立我校驻海外第一家“毕昇工坊”。

两校经过远程多轮友好磋商,最终促成“毕昇工坊”落地,体现了两校谋求国际合作发展的热忱和诚意以及两校高度一致的办学理念。依托“毕昇工坊”的方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体现了两校严谨务实的办学风格和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的创新精神。乌兹别克斯坦青年很看好中国的职业教育,也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毕昇工坊”是两校在人才合作培养领域共赢发展的平台。搭实、建好“毕昇工坊”平台,聚集各自教育资源和当地行业、企业资源优势,为本国和当地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服务。

“毕昇工坊”的建立是我校国际化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我校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积极响应。通过搭建“毕昇工坊”平台,未来将向“一带一路”沿线高校和企业提供印刷包装技术、出版传媒技术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传播中华文明,把我校优秀教育成果输出国门与世界分享,为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对话交流搭建实体平台。“毕昇工坊”还将为两国印刷企业提供服务,培养一批既能服务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又熟悉中国技术、产品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籍此助力中国产能“走出去”。 


【守正与创新】我校举办首届服务"一带一路"技能发展——"毕昇工坊"建设校企合作国际论坛

20191211日下午,学校主办的第一届服务"一带一路"技能发展――"毕昇工坊"建设校企合作国际论坛在综合楼第二会议室举行。

我校名誉教授、前任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出席本次论坛。论坛邀请了高斯图文印刷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勇、高斯图文印刷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戴俊、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区副总经理傅双龙、金山工业园区绿色印刷产业公司经理刘晓康、上海新沪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忠柳参加本次活动。

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促进学校办学“走出去”,学校立足以出版印刷传媒专业为背景的办学特色和传统文化,推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毕昇工坊”,在我校首个境外基地——驻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纺织与轻工业学院“毕昇工坊”建设伊始,也借助我校荣誉教授西蒙.巴特利来校讲学契机,邀请合作企业共同研讨,共商校企合作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携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促进资源共享、各方共赢。

与会企业分别介绍了各自发展情况,以及交流分享了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资源,对我校“毕昇工坊”建设建言献策,并在技能人才培养领域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服务的模式和路径进行了深入研讨。其中,高斯图文印刷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在斯里兰卡和纳米比亚建设的“丝路书香中国”培训基地和“南亚毕昇”传播基地、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东盟十国建设的“亚龙丝路学院”都为我校"毕昇工坊"建设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有效的合作途径。

我校名誉教授西蒙·巴特利就校企合作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企业如何参与技能人才培养、世界技能业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参与上海2021年世界大赛等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他提出,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技能组织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去世界各地调研和探求世界上各领域最高的技术和技能水准,然后形成文本制定世界技能大赛的标准,而衡量技能水准高低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看某项技能是否能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什么样的教育者可以培养出未来所需要的人才”是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