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今日

1953年3月17日,华东行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处接管时兆报馆,作为上海印刷学校的实习工场,以报馆及器材为开办学校的基础。


华东军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印刷管理处万启盈、何平、何步云、杨建华、顾大昌等经多次商讨,认为办校首先要物色一处有建筑物并有印刷设备的地方,否则没有起码的物质条件,办校是空想。经反复研究,当时接管合并后的新华印刷厂、大东集成印刷厂、代管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上海印刷厂、其他系统接管的几处印刷厂都无法安排办校场地。正在无奈之时,基督教安息日会三自革新委员会找上门来,要求政府接管时兆报馆及其印刷厂,以解决时兆报馆近 20人的生活问题。有关人员到宁国路时兆报馆实地考察,对报馆的印刷设备、场地等非常满意,由此议定:由政府包下时兆报馆全体人员,用时兆报馆馆址和生财作为兴办印刷学校的基地。教会方面完全同意,于是双方达成一致协议。由何步云、杨建华、彭林、顾大昌等成立筹建班子,进驻宁国路。万启盈、何平两人参加工作,但不离开新闻出版局。

上海印刷学校是接收时兆报馆及其印刷厂而创办起来的。时兆报馆始建于1904年,由美国传道士米勒耳(H·W·Miller) 在河南省上蔡县创办,1908年迁来上海东有恒路,1909年再迁址河南路宝兴里。受火灾等原因,几经搬迁,于1946年迁至宁国路515号。1949年上海解放后,时兆报馆继续由美国传道士控制,1951年6月,爱国教徒发起三自革新运动,驱逐美国传道士。此后时兆报馆由职工自行管理厂务。




1953年3月17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万启盈为军事代表接办时兆报馆,作为上海印刷学校的实习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