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彰显中华民族基因、强化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11月8日下午,学校特邀著名音乐学者、博士生导师、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孙红杰教授,在奉贤校区会议中心报告厅举办以“吟诗入乐,传唱经典”为题的专题讲座活动。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黎卫出席,全体学工队伍、奉贤校区学生到场聆听。讲座由学生工作部(处)部长王伟主持。
讲座伊始,孙红杰教授从“古诗文入乐吟唱界说”开始讲述了“吟唱”的“何谓?何需?何以?”,他表示“吟唱”是汉语古诗文的传统口头演绎方式之一,与朗读、朗诵、吟诵、歌唱、曲唱等其他方式不同,其对诗文之语言性、音乐性和文学性有良好的兼容与平衡,“入乐吟唱”则在吟唱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音乐性,以便将古诗文演绎为形式考究、内容丰富趣味生动的艺术作品;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原本都以吟唱方式传播,诗文中内置着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等音乐元素。
随后,孙红杰教授通过大家欣赏“入乐吟唱”的古诗词去讲述“吟诗入乐的兼容性特色”。即:语言性、文学性、音乐性。他指出,汉语蕴藏着丰富的音乐性,是善于歌唱的语言,声调、吐字、情态、口吻等语言要素,都能“入乐”。“入乐吟唱”主张从唱词的声调、句读入手谱写声乐旋律,能兼顾文学中的文体、章法、句法、风格、意境、情趣等,能较好地兼顾汉语古诗中的语言性、音乐性和文学性。
接下来,孙红杰教授强调了“诗乐教化传统的当代复兴”。他分别讲述了“传统与当代、传承与创新、本土与外来”这三对的关系,倡导音乐工作者在传承与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尝试将西方音乐经验引入到中国诗乐的传统之中,借鉴西方音乐写作的结构技巧、结构思维等,保持包容的心态,促进中西方音乐的融合。
讲座期间,我校团委老师韦奕帆、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王天慈以及我校文化管理系2024级学生杨悠岚现场演绎的由孙红杰教授改编的古诗文音乐作品《题临安邸》《泊船瓜洲》《江上渔者》,赢得了现场师生的一致赞誉。
最后,孙红杰教授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例,对现场师生进行教唱,整场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完美结束。在场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华诗乐传统的博大精深,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校团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