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24-09-01浏览次数:569


一、专业介绍(专业定义与领域,历史与发展,专业面向)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是我校骨干校建设过程中重点扶持和建设的专业之一,2016年被列入上海市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高职院校骨干专业”,2018年正式成为上海高职骨干专业之一,2019年被纳入上海市一流专科专业建设队伍。

教学主要服务于电视节目、电视广告、专题片、纪录片、宣传片、广告片、申报片,汇报片等现代智慧媒体领域。专业面向数字影视节目制作、影视拍摄、影视剪辑,影视后期制作、影视特效与合成、影视录音与音效制作、数字立体电影制作等领域,熟悉音频、视频以及灯光等专业使用技巧和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流程,着重 培养学生在数码影视制作方面的核心能力。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实行现代师徒制教学,与产业紧密结合,深化产教融合,落地实现应用技能型专业培养目标。现校企合作单位超过三十家,包括商飞、SMG、东方网、各区级融媒体办公室、中福汇出版社、倍乐生(中国)等等知名企业与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签订了校企实践协议。

本专业拥有当前领先的电影级别摄影机ARRI套装系统Sony电影配合全套蔡斯电影定焦镜头以及其他 众多广播影视设备器材。并进一步拓展了裸眼3D制作套件、VR全景制作套件等高新技术设备。在此基础上,与上海电影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杨浦、虹口、宝山电视台等多家本地知名影视节目制作基地开展业务活动,部分校企合作模式可推行订单式培养。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影视艺术理论基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全面高级数字影视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具备合格的行业职业素养人才。学生将系统掌握影视艺术基本理论、制作方法和制作技巧,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影视剧编剧与导演创作的基本能力、影视制片能力。

专业主要面向的就业领域包括:各级广播电视台、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商业摄影公司、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单位及其它影视创作部门。

 

二、师资队伍(师资力量,教师简介)

 

   李艾霞

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毕业于芬兰阿尔大学托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个人作品曾在伦敦、赫尔辛基、柏林、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上海、北京等画廊与国家博物馆展出。2015年获得法国Lens Culture 摄影杂志新锐青年摄影师大奖;同年获得荷兰艺术基金Prince Claus Foundation。2017年指导学生作品参加原动力大赛获奖,并与2018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动力”中国高校动漫孵化计划优秀指导教师。2017年一篇B类核心论文发表在《戏剧之家》;2018年申报上海市教委文教结合项目中欧儿童绘本国际艺术创新工作室;2018年协助申报童书研发产教融合平台搭建。2018年创办上海童书研究中心,连续策划三届中欧插画与影像展。2018年获批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室。2019年,指导模块化风衣项目获得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2020年获批上海3310海外人才计划。近年来荣获德国红点、IF和中国最美的书等国内外奖项。

 

 

   胡欣娴

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获得电视电影与数码媒体艺术硕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研究生期间获得香港浸会大学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Fund的课题资金支持,拍摄实验纪录片《Fandom》。曾任职于SMG旗下百视通公司,具有丰富的媒体与影视制作经历,参与2016-2017年《跟着贝尔去冒险》、2018年电视剧《凤弈》、2020年“919全民国防教育日”、2021年生活时尚频道少儿春晚的摄制工作。制作的民防法治宣传系列短片,于新华社上线,累积点击量突破141.2万次。曾入选First青年电影展训练营板块,论文电影《Paradox》于“Artist Playground”艺术市集中展映,担任制片的电影《日上浮山》获得Rome Independent Prisma Awards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两项大奖,摄制的影片《感知老建筑之杨浦图书馆》获得上海市民文化节短视频大赛三项大奖,还曾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像滴水湖”竞赛项目,荣获全国八强。近年来,出版专著教材《数字短片创作实务》、《中国电影产业概观》、《影视元宇宙与虚拟编辑》等。

 

 

   朱晓姝

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电影集团、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等业界企事业单位有20年的实践经历,后入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影视艺术系,承担融合媒介实务、媒体项目管理、市场数据研究、媒体人素养等方向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相关研究,在传媒市场和产业生态管理、传播沟通等方面有实践和研究经验。

历年来,在专业刊物发表论文 30 余篇,其中,近三年发表CSSCI期刊文章1篇。近三年主持数十个应用类课题,热心服务社会;参与过数个科研项目,潜心科学研究;与上海图书馆、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单位以产教融合引领,以项目实践落地,打造《微阅读·行走》融合媒介作品、《平安校园》科普舞台剧等项目,并输送学生进入东方卫视《中秋晚会》、《极限挑战》等媒体项目实习实践,着力提升学生面向社会的实践技能。

 

 

  虞骏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主要从事前期策划与文案编写的相关教学工作。出版专著《主体认知角度的交际语用分析》,发表论文《AI and Zen: AI movies as Reflections on Reality and Illusion》等。近2年参与了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上海市职业教师名师工作室、上海市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等项目的工作。

 

 

  李祉萤

硕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本科与博士阶段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导演系。担任电影《云霄之上》编剧、副导演,获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男演员团体奖、最佳摄影奖;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获浙江电影“凤凰奖”优秀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大学生欢迎艺术探索影片”;第24届入选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入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单元;京都国际电影节特别邀请单元;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长春电影节;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等等。

担任电影《一纸婚约》编剧获第9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提名;获第31届金鸡奖最佳音乐提名;获第50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入围第4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担任短片《父辈的肩膀》编剧、导演,获得第届上海启影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第九届万峰林微电影盛典一等创优奖;浙艺金鹄大学生电影节三等奖;入围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第1届香港国际微电影节;第12届澳门国际微电影节;受邀参加奥地利举办中国优秀影片展览周。

个人编剧、导演电影项目《白昼经天》入围“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周”“之江电影新导演计划”导演创投单元。曾拍摄多部广告、mv、宣传片等。

 

三、教学成果(专业特色,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库,大师工作室,产业学院,市级教学成果)

 

  专业特色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把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向不动摇。以项目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引领,通过供给侧创新,突破了课堂和行业实践“两层皮”的壁障,实现课堂教学同工作领域的紧密衔接。坚持完善工作机制建设,以立德树人基础,组织上四方共同发力,形成产业学院教学架构最优组合;形式上,知行结合,形成三平台四步走分层分阶段教学的模式;内容上,立德树人,实现“三寓三式”大思政教育;成效上,项目引领,实践落地,脚踏实地推动产教融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孵化出多个实践项目成果。包括民防科普系列影片、《微阅读·行走》项目构建产教融合“虚拟教研室”模式;师生学生参与上海市多项大型活动的策划和节目录制工作,升级现代学徒制,在行业名栏目中实训锻炼;汇聚产教领域权威,总结业界经验,实践项目科研升华

 

 

  教学资源库

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基础,持续打造“影视制作专业教学资源库”,目前已完成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迁移工作,形成更新升级。“影视制作专业教学资源库”涵盖10门专业课程,其中3门课程获得上海市高职院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此外,2023年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与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联合建设“新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涵盖7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内容包含各类素材、课件、模块和课程资源,除了建设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外,同时还包括专业介绍、教学文件、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作业及测评系统、习题库、企业案例、双师团队、就业与岗位、产品及文化展示、就业创业平台、企业网站链接等。

 

 

 

  大师工作室

专业建有“上海童书研究中心” 及中欧儿童绘本国际创新艺术工作室依托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动力”中国高校动漫出版孵化计划项目和上海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文创孵化服务平台,在上海市文创办、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共同指导下,联合中国中福会出版社、芬兰插图师协会、上海雅昌、上海宜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于2018年6月29日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成立。上海童书研究中心一方面为贯彻落实“上海文创50条”和《关于促进上海出版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优势和行业资源,搭建具有特色的儿童读物以及相关文创作品的研发平台,通过学校孵化服务平台与出版社对接、与市场需求对接,同时接轨国际,开发出具有国际水准的儿童读物,服务于文化走出去战略、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为上海市高校搭建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原创作品创造活力的平台,研究中心将与出版及相关单位合作,将专业人才培养、儿童读物研发、参赛推广、市场运营等环节打通,并形成平台共建、人才共育、互利共赢的模式。

 

 

  产业学院

2022年伊始,为贯彻国家数字化转型政策,上海图书馆与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进行资源整合,优势融合,从图书内容出发,开发多模态融合的数字阅读方式,探索全民阅读的数字化、可视化、智慧化道路,带领读者领略城市文化魅力。截止2023年10月,项目共孵化主题子项目18个,并在澎湃新闻客户端、上海图书馆官方新媒体平台等媒体定期投放融合媒介作品,投放至今收获超过300万的点击量,多次进入澎湃新闻影响力指数月榜;多次获得市、区级政务媒体,省级及以上官方媒体以及诸多用户的报道、转载和反馈;孵化的作品或延伸项目荣获师生诸多赛事奖项。

 


 

  市级教学成果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创作设计的《沂蒙田野实践》在2020年度“最美的书” 评选中从320种参评图书里脱颖而出,获得了本年度“最美的书”称号,并将代表中国参加2021年度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沂蒙田野实践》源于项目发起人李艾霞老师2018年夏天带领上海童书研究中心的学生团队在沂蒙山所做的教学实践项目,在两年后经过重新梳理,以绘本的方式呈现。我校在该奖项的重大突破体现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育人的重要成果,该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成果是学校立足专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意思维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成果。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核心课程、1+X)

本专业注重理论结合实践,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高的就业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专业的艺术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旨在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服务大众,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通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践行中华美育精神。学生将具备相当水平的艺术创作能力,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社会文明进步做出贡献。课程体系根据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传播特点和规律,设置了大量的制作实践课程,并辅以相应的文化基础理论课,确保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创意能力、鉴赏能力和制作能力。

核心课程包括摄影基础、影视摄像实务、非线性编辑基础、影视后期特效制作、微电影创作、全媒体艺术创作等。

对照网络直播编导1+X证书课程标准,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与之对应的课程有电视摄像基础、影视后期特效、微电影创作等,将抖音文案写作,公众号的基础知识及管理,影视背景音乐、界面设计、媒体营销等知识内容融入现有课程,增加证书的通过率。同时,在全媒体艺术创作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中融入“网络直播编导”等级证书考核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课程结业考试成绩转化为“网络直播编导”登记证书的笔试理论成绩,后与“网络直播编导”等级证书实操部分成绩共同组成1+X证书的总成绩,实现1+X证书与核心课程的有效融通。

 

 

五、课程思政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融“课程思政”于实践,与人民海军、上海市民防科学研究所、杨浦区国防动员办公室通过“申海梦”海军建军70周年、全民国防教育日系列活动、民防法治系列短片等实践项目,师生共同参与中央电视台十套科教频道“追寻党的光辉足迹,讲传人社惠民故事”十集系列专题片上海拍摄工作并出色完成。对接国内一流专题片制作技术,学生技艺得到显著提升。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课中课”等模式的教学优势,使得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更具有独创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探索出了一套适用于艺术类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