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24-09-01浏览次数:13


一、专业介绍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是影视艺术系拥抱数字经济、文化产业发展,面向国家培育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战略目标而开设的全新专业。

专业基于“重视专业技能实训、强调实践创新能力、注重专业素质培养”特色,以“技术引领、技艺融合”为宗旨,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备较高技术理论水平和艺术人文素养,掌握虚拟现实拍摄制作及相关软件应用、开发和系统集成知识和技术,能够承担虚拟现实相关技术项目设计与实施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面向科技公司、虚拟数字人公司、元宇宙产业链公司、互动多媒体公司、AR增强现实公司、MR混合现实公司、影视公司、动画公司、游戏公司、各级各类综合展馆及专门展馆、政府部门、传媒机构、企事业单位、视听节目制作中心、广告公司等,从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的拍摄与制作、设计与开发、应用与创意策划等工作。

虚拟现实技术是新一代通用技术平台与新一代互联网的入口,更是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VR+”时代已经开启。本专业将依托系部深厚的教学经验积累与人才培养优势,为我国虚拟现实事业发展持续做出贡献。

 

 

 

 

二、师资队伍

 

朱逸伦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传播学)博士、上海大学文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动画、艺术传播、网络与新媒体。参与主持各级各类课题10项,出版著述及教材10余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余篇。多次带领学生获奖。参加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像滴水湖48H挑战赛并入围全国八强,参与中国(北京)动画周负责宣传策划。现为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上海艺术心理专委会会员,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动画学会会刊《动画新观察》编委,中国商业联合会奢侈品专业委员会新媒体专家。

 

陈思婕

金斯顿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硕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研究领域为美术学、艺术设计、影视动画。曾担任上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事务执行局技能竞赛场地布局高级主管和平面设计技术场地经理。上海高职高专教师教改资助子项目负责人、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规划课题重点项目子项目负责人。发表教科研论文5篇,外观设计专利2项,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多次获省部级奖项。

 

虞骏

香港中文大学硕士,主要从事前期策划与文案编写的相关教学工作。出版专著《主体认知角度的交际语用分析》,发表论文《AI and Zen: AI movies as Reflections on Reality and Illusion》等。参与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上海市职业教师名师工作室、上海市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等项目的工作。

 

席昊鑫

旧金山艺术大学摄影专业硕士,曾任职于中交上海航道局,负责浙江诸暨235国道改建项目宣传并编辑项目期刊《纵观235》。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参展“五月薪火国际青年艺术季”、第三届“1839摄影奖”、第三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浙江省主题影像创作工程成果展、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全省新风景影像艺术大展,参与拍摄“国家记忆”《大国水运》纪录片,在杭州ABI青年艺术社区举办个展。

三、专业特色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响应国家与时代需求,坚持以“就业、培养、招生”相结合与“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为办学模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岗位竞争力。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积极践行“双证并重、突出实践、注重能力、立足就业”的人才培养方针,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平台+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注重创新思维、提高艺术素养、强化职业能力”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就业方向、培养目标、职业能力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体系。通过多样化教学使学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适应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行业一线岗位需要,并能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专业教学质量与办学规模的协调发展。

 

 

四、课程设置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虚拟现实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的理解能力、VR拍摄与内容策划能力、3D建模和动画制作能力、人机交互和界面设计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实现学生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同步跃升。

按照“从基础到进阶、由局部到整体”的课程设计理念,本专业共开设24门专业课程,其中,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动画制作、VR拍摄与制作、虚幻引擎开发、虚拟现实交互设计为主干课程。

虚拟现实技术

本课程旨在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应用实践。主要包括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虚拟现实系统的体系结构、虚拟现实渲染技术、虚拟现实交互技术、虚拟现实建模技术、虚拟现实应用案例等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将能够掌握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原理和技术,具备基本的虚拟现实应用设计和开发能力,为未来从事虚拟现实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维动画制作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三维建模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了解三维建模工具和流程,能够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完成各种三维模型的制作。课程涵盖三维建模的基础知识、三维建模工具和流程、三维建模技术、材质贴图和纹理、动画制作的基础知识、动画制作的流程和方法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三维建模和动画制作能力。

VR拍摄与制作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虚拟现实拍摄技术和制作方法,了解虚拟现实内容的制作流程和技术,以及虚拟现实应用的各类场景。课程包括虚拟现实拍摄的基础知识、虚拟现实拍摄设备和技术的介绍与使用、虚拟现实内容的制作流程等内容。课程着力于实践操作,注重与国际接轨,引入项目制教学,强调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虚幻引擎开发

本课程主要介绍虚幻引擎开发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术,旨在使学生了解虚幻引擎的开发工具和平台,掌握虚幻引擎应用的核心与重难点。课程包括虚幻引擎开发的基本概念、虚幻引擎的核心模块和开发工具、虚幻引擎的应用场景和案例等内容。课程尤其适于有志从事虚拟现实、游戏开发等领域的学习需求。

虚拟现实交互设计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应用,掌握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的核心概念、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包括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的基本概念、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的核心模块和开发工具、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的应用场景和案例等内容,适用于虚拟现实、游戏开发、人机交互等相关领域。

 

 

 

五、前期成果

教研室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共出版教材、专著等20余本,累计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完成国家级、上海市级高水平科研项目10余项,多次带领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比赛获奖。

拥有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开放课程1门,通过上海高职高专院校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验收,依托专业课程获批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项目、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阿依瓦科技创新教育专项项目,成功申报世界技能大赛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上海市集训基地(牵头基地)、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国家集训基地(主基地),设有上海市高等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个、上海影视创智大师工作室1个、上海市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1个、上海市教育系统劳模工作室1个。

教师团队深耕科普传播领域,完成《基于5GVR的社区人防虚拟疏散技术的开发与测试》《多模态交互式大学生公共安全科普教育课件的研制与推广》《全景拍摄课程资源开发及授课服务》等项目。参与研发《基于AR技术的〈生命与灾害〉媒体融合特刊》,包括《走进小海卫的民防世界》《大学校园安全防什么》等。拍摄民防教学示范片《上海市中小学人民防空人员掩蔽》《战时社区防空袭紧急疏散》等。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全民国防教育日大型集中宣传活动中推出互动科普展板、流动民防科普展箱、防空防灾科普AR相机、民防工程VR等科普展品,深受市民欢迎。

 

六、实践教学

专业拥有完备的虚拟现实拍摄系统、影视摄影与制作系统、实验平台和设备,包括高端苹果工作站、录音棚实训系统、VR空间多人追踪制作系统、4D影院等,数字化实训基地约3000余平方米,硬件设备包括多功能机房、游戏设计中心、影视拍摄、后期制作、灯光设计、舞美设计、虚拟演播、影视拍摄、灯光实训等,同时配备了SONY、阿莱、索贝、大洋、JANUT、INSTA360等多种知名品牌设备,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

在校企合作方面,与上海图书馆、上海天文馆、国旗馆、档案馆、中央十套科教频道、上海电影集团、东方网、世纪出版集团、中福会出版社、上海商飞集团、东方传媒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灿星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等龙头单位及顶尖影视制作公司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40余家。与中华商务上海基地共建课程思政建设基地,在实践中落实“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