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千重山,常怀青云志 影视艺术系学子聚焦热点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2-08-27浏览次数:1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工作的重大课题,上好一堂专业教育的实践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强信念、跟党走。影视艺术系学子积极响应号召,利用暑期时间,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开拓力,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政策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和调研活动,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青春风采。

关注民生,探索视障群体社会融合。20级音像技术(影像档案技术)专业学生严孜航十分关注信息障碍群体,尤其是对信息无障碍需求最高的视障人群。她致力于用自身专业技术为他们探杖问路、提升幸福感。为充分了解他们在信息无障碍背景下使用媒介的复杂性,她和实践小组成员聚焦于媒介使用对视障者和明眼人两个群体知识获取差异的影响,通过实地走访与线上调研相结合,累计发放、回收调研问卷200余份。同时,通过运营“云眼无障碍文娱”微信公众号,持续推送宣传无障碍文娱内容,帮助视障群体听见光影世界,感知电影魅力。通过实践调研,为切实改善视障群体的媒介接触体验积累了第一手素材,也有效帮助了视障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

 

助力“双减”为儿童健康成长聚力。20级音像技术(影像档案技术)专业学生涂茗书深刻认识了“双减”政策的重要意义,立足儿童成长需求,致力于儿童专注力训练方面的调研。她与实践团队成员从线上舒尔特方格注意力训练小程序的科学测评出发,分析出个体的注意力水平,并在线下开发出《快乐成长营》儿童思维调整与注意力提升这一整套系统性训练课程。他们通过与儿童面对面交流,带动儿童思维和注意力训练,让儿童清晰感知到每一次训练的注意力提升效果,再经由科学测评效果评估反馈调整,助力打造学生综合素质系统教育的良好“生态圈”,从而达到由外而内提升儿童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身心素养全面发展,为儿童掌握终身学习、学会融合发展赋能。

 

志愿服务,心行动进社区。21级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缪佳怡、马梦瑶、陈思祺暑期参与了安徽省明光市的多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无论是奔赴各个社区进行未成年预防溺水、老人预防电信诈骗等宣传工作,还是去往重点水域和人员聚集的地方悬挂防溺水横幅、发放《反电诈,我们在行动》宣传单页,又或是参加垃圾分类环保手工艺术等社区公益活动,三位影视学子都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热爱公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她们的志愿服务行动得到了当地社区居民们的高度认可和称赞。

关爱留守儿童,支教守护童梦。21级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于婷婷、赵钰卓、吕荟来到宿州市草场小学,走近草场小学的留守儿童们,她们充分发挥所学专业优势,并结合自身爱好特长,为乡村留守儿童们普及艺术知识,带来一系列丰富有趣的艺术课堂。寓教于乐、寓教于艺的艺术课程受到了留守儿童们的喜爱,也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点亮了他们的艺术梦想。同时,她们还在线上开设了抖音账号,持续更新舞蹈、美术、语言等教学视频,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让艺术课堂走进乡村,用爱和温暖守护了留守儿童的童心和艺术梦,大手拉小手,“艺”起前行。

汇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21级音像技术(影像档案技术)专业学生周芷若、卢娇玲、周婧娴、张恩豪和黄旭炀,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我国乡村教育的变迁为出发点,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走深走心走实,了解了乡村居民的生活现状,记录了成功的乡村文化项目,深入探索了文化教育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通过对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宣讲,让乡亲们充分认识到了乡村振兴政策可以带来的切实红利。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关键一环,更需广大青年将青春奋斗融入乡村振兴,让乡村产业“旺起来”“兴起来”“强起来”。

 

生逢盛世,重任在肩。在这个炎炎夏日,影视艺术系学子们始终牢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不断提升能力、锤炼韧劲,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不断从实践沃土中汲取养分、获取力量、点亮青春,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践行了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努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影视艺术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