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中西差异,寻找不足,完善自我
――2014年英国博尔顿大学游学感悟
2014年8月6日~9月3日,由我校33名学生及教师组成的游学团队顺利完成了为期28天的赴英国博尔顿大学的游学之旅。师生访问了博尔顿大学并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参观了牛津、剑桥等著名的大学,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参观了博尔顿、伦敦等地的风土人情,还与游学团中的其他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让师生们对英国的教育、文化以及美丽的人文景观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及学生对此次夏令营给予了良好的评价,主要出访成果如下:
一、与外国教育方式的亲密“接触”
此次博尔顿大学夏季夏令营由商学院组织,参加的院校众多,共有中国、越南两国9所学校参加,共计130多名学生,其中国内学校包括上海本地3所、广东1所、武汉2所、辽宁1所、四川1所。
虽然学生众多,但校方还是组织有序,并没有因为学生太多而忽视学生的个性。首先,校方根据学生的特性,进行专业课的分班,让学生在现有的专业基础上,进行当地专业课程的深化学习,博尔顿大学校方分别编制了三个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课程、机械专业课程和商务专业课程,授课老师均由博尔顿大学商学院负责组织和协调,每门课程都有动手实践环节,并且最终的学业考核也和制作的相关作品有关。其次,由于教学是英语教学,为了使学生们尽快的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校方首先进行了英语语言学习,强化了英语的听、读、说、写能力,全部课程由博尔顿大学专职英语老师授课和打分,更突出的一点是,这些英语的强化训练完全采用小班化教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中完全是一个倾听者和引导者,面对面的引导学生开口、凸显自己隐藏的外语功底,突破心底的障碍。
作为一名专业课老师,我们也被协调分配到各个小组进行观摩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国外教师在给与学生自信心方面的确比我做得更好。在他们的课堂上,老师总是能作为一个倾听者,先倾听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并给与足够的肯定,然后再将自己的意见及建议告之学生,帮助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点是最值得我学习的。
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方面,虽然是英语教学,但是似乎语言的问题不是老师们的障碍。英国老师的授课方式非常灵活,也很幽默,在讲解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还
会聊一些美食和文化等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刚开始还挺害羞,不敢用英语交流,慢慢的和周围的人熟悉起来,在老师的鼓励下,自信心逐步增强,哑巴英语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另一个方面,他们的教学环境相对比较开放,虽然教室很小,但教室的布局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格局,因此老师们调动学生情绪的手段也就更多,与每一个同学直接交流的可能也就更大,让同学们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度,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开展实践能力教学、与学生展开有效的学习互动等方面,我也多有感触和体会。每个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数不是很庞大,并且教师很喜欢学生表现自己的个性,往往学习的命题比较广泛,让学生能最大程度表现的自己的想法,课堂氛围很轻松,你可以干你任何想干的事情,吃饭,坐在地上,甚至坐在桌子上。他们多以讨论式教学为主,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尽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只要有什么问题举手就行。课堂上你也不会觉得有太多的拘束,有时老师干脆直接坐到讲台上来讲课。中国的课堂是属于老师的,而国外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博尔顿学校的老师更青睐于那些积极争取,积极提问的学生。
总之,国外教师教学方式比较开放,不存在我们的面子思想,老师至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中善于倾听和引导,也喜欢和学生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适时的修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二、高科技与文化底蕴的“碰撞”
在游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我迫不及待的想了解具有强大的、厚重的文化实力与自信力的“日不落帝国”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和发展。为着这个目的,我参观了英国多个博物馆,这让我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有了直观的了解、亲身的体验,帮助我认识了新媒体、新概念在博物馆建设和电影中的建设意义,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了理性认识和判断,并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英国,具有古老传统和海量珍贵文物的博物馆对新媒体展示手段有着谨慎的选择,这些具有高质量展品的博物馆认为高科技是对传统遗产的一种喧宾夺主,会使观众分散对藏品本身的注意力,不太愿意改变目前的展陈现状;然而那些以青少年和儿童为主要受众群的博物馆则不得不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互动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由于资金地域的限制,不同的博物馆所采用的多媒体手段不尽相同。在这些具有新媒体展陈的博物馆中,大多借用多媒体中的影像技术,把历史文物或者展陈的对象通过电影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给参观者。据了解,英国一些博物馆已经开始尝试结合成功的展览主题和内容拍摄成电影,并在影院放映,使很多无法亲临展览现场而又对此展览很感兴趣的观众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身临其境般地观赏该展览。这种全新的以电影方式做展览,以纯粹展览作为电影内容的形式,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这既是一种创新的展览延展形式,也是一种全新的电影制作方式,是对多媒体技术应用延伸,值得我们现有专业进行深度思考。
在众多的博物馆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必要的。馆藏丰富的传统博物馆多是以查询类多媒体手段(触摸屏的使用)为主,其他互动类应用较少;展现科学原理、重体验类的博物馆,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则较为充分和丰富(影像、互动参与、模拟展示等等)。英国的很多博物馆在儿童专区中也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儿童能从非正式的、吵闹的、互动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根据儿童的年龄层次,推出不同形态的多媒体展示方式。纵观我们现有开设的多媒体课程,多媒体技术种类和英国博物馆所展现的多媒体技术种类匹配,有些技术还更先进一些,但在技术水平的层次上还缺乏更多的交互性,这是值得我们专业深度挖掘的方面。
英国博物馆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仅仅是英国这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新媒体技术使用的一个缩影,新媒体展示手段使用得当,可增加趣味性、可读性和吸引力,具有很好的应用性。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行业将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从事这类岗位的人员也将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多媒体专业的课程应结合系部的整体规划,根据学生的基础,有效地进行课程改革,设置可体现趣味性、吸引力的具有交互功能的多媒体课程体系,让我们的学生能学以致用,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教育
英国博尔顿大学始建于1824年,以纺织工业技术为主,以后发展成为多学科的大学。大学位于博尔顿镇,博尔顿镇位于英格兰西北部,毗邻港口城市利物浦和国际都市曼彻斯特,面积140平方公里,人口26.5万,是英格兰北部的中心城市。虽然这个镇是一个工业大镇,但这里的空气质量确实如此的高质量,到处充满绿色、生机,植被覆盖率较高,放眼望去,尽是绿油油的一片:高坡上,低谷中,水塘边,桥墩下,房前屋后都是草地;繁茂的树木每隔三分钟就可以“闯入”眼帘,这里的动物可以随意穿梭在各个小型的森林中。我们在这里生活的近一个月时间,曾有幸看到了野鹿在我们面前大摇大摆的走过,也曾有幸看到流星在我们头顶飞驰而过,这些是我们在国内想也不曾想过的事情。
说起校园的硬件设施,那些简约的校舍及办公楼,融汇在古朴的建筑博尔顿镇中心,幽静的小路,一大片一大片富有历史的植物,与校舍相应成趣,让人不由得感受到宁静的心绪。学校的各个地方的设施十分的人性化,让人觉得很舒服,很合理。以图书馆为例,他们有专门用来小组讨论的房间,有各种各样的椅子,有免费的打印机,有免费上网的电脑,也有卖咖啡和小吃的小店,再加上窗外如画的风景,让人觉得十分惬意。学校各个地方几乎都有可以让人坐下来的沙发,桌椅。比如书店旁,餐厅外,商店口,大厅内,你可以随时做下来与人聊天,学习,休息,让人觉得十分轻松愉快。
英国的各个城镇都比较注重人文教育。以博物馆为例,在各个地方都有自己城镇的博物馆,介绍当地的历史和各种人文、自然的风物,博物馆没有太多奢华的电子展厅,然而馆藏却很丰富,涉猎各种知识,同时还不收任何费用;另一方面,考虑到博物馆的特性,为了有利于父母带领孩子的参观,几乎每一所博物馆都建有专门的儿童活动区,让孩子们不会觉得枯燥,在玩耍中和了解更多的知识。在我们参观期间,很多英国家长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博物馆来度过他们的周末,可见他们是多么的重视孩子的人文教育。我想,这不仅是国内基础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也应该是国内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
四、“绅士风度”的初体验
活动是以学校为单位来进行组织的,同学们身在英国,看到英国如画般的风景,没有人随意乱扔垃圾,顾客购买商品时秩序井然,文明程度高。在公众活动的地方,人民相互尊重、相互谦让,比如在乘车排队时,没有人高声喧哗,更没有人看见有人"插队"等现象。
英国人也特别有礼貌,并且他们的表达能力特别的强,无论是从肢体语言还是面部表情来看,都是特别自然并且自信的。他们脸上的笑容特别明媚。不管是谁,他们总是愿意说一声“Hello”,似乎很愿意把你作为朋友。他们也非常愿意帮助别人,我们在游学的过程中,曾多次收到来自英国人真诚的帮助,他们总是愿意说“我能帮助你吗”,并愿意为这句话付出行动。从他们的身上,我深刻的体会到“英国绅士”的含义。我们国家虽然是礼仪之邦,但是这个方面,特别是对孩子们在这个方面的教育,却远远还不够。
有人说:见识决定格局,格局被放大之后才知道差距,认识到差距才有提升动力。世界上不缺老师,不缺方法,缺的是自己认识到差距。师生们在为期二十八天的游学活动中,受益匪浅。我更是体会颇多,只有在余暇认真体会这得来的感悟,找到自身的差异,把学到的知识,看到的文明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的完善自我,促进自身的飞跃,为专业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 吴丽萍
2014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