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信息与智能工程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在营口路校区召开。校党委书记朱坚民、副校长杨爱玲出席会议,与来自高校、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言献策。会议由系党总支书记于璇主持。
【高规格阵容 共谋教育新篇】
会议伊始,杨爱玲副校长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她指出: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产业形态,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就是要汇聚各方智慧,推动信息与智能工程系教育教学改革走深走实。随后,大会审议了《信息与智能工程系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并为来自政企校的首届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专家把脉 精准施策】
系主任徐方勤教授从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改革与建设三个维度进行汇报,重点介绍了行业产业发展背景下系部专业的设置和改革,从专业背景、目标定位、课程结构与设置介绍了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
在专家论证环节,与会专家围绕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展开深入研讨。上海市虚拟现实产业协会执行秘书长、上海市奉贤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法亮结合奉贤区产业发展实际指出:“建议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区域特色产业内容,将区域特色应用场景融入教学案例,同时要注重信息安全通识教育,为学生筑牢职业发展根基。”
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鲍志林则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趋势出发,深入阐述了人才培养中应探索哪些岗位和技能,以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终身受益。他着重强调大数据专业在整个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基石作用,指出做好专业群的发展设置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上海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晓敏指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紧跟行业发展节奏,行业企业专家对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修订能够提供充分的市场需求信息。她强调,在专业布局调整方面,必须紧跟行业或者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为社会输送真正符合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校企协同 产教融合】
来自企业的专家代表从产业需求角度提出真知灼见,从企业的视角阐述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需求,并对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教学给出了极具实用性的建议。华为上海政企大客户与地市服务部院校方案总经理孙婷婷、商汤科技数字研究院人才培养工作组、商予科技解决方案总监姜斌斌、科大讯飞产教融合部总监王少龙一致指出,在实践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更多校企合作方式,将企业的优质资源充分引入到教学实践环节,通过校企携手共同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需求。
【院校共研 协同创新】
上海交大战略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副主任周立冬、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赵欣、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系主任李小俊、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交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施卫华、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农业工程系副主任王妍也分别就2025级培养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同时,专家组也提出了多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如进一步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完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衔接与层次设计,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教务处副处长杨晟炜指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的调研工作,校企专家的意见是调研过程的有力补充。他也对培养方案中专业拓展课、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给出了指导意见。
【总结部署 擘画蓝图】
会议最后,朱坚民书记作总结讲话。他强调:“一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打造‘智能’出版印刷领域的人才培养高地;二要创新教学方法,‘怎么教’是培养方案落实的大学问,教学中要注重以应用场景为导向、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三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体现出前瞻性,强化与行业深度融合,不断扩大专家库规模,深入行业产业,在学校专业群发展中做好学科交叉和融合。”
信息与智能工程系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完善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培养更多适应行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信息与智能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