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9年6月19日 第11版
■落实“职教20条”开启职教新时代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这一全新的理念与精神指引,创造性地为高校提升“立德树人”动力,破解思政教育“孤岛”困境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以此为遵循,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迅速开启了由单轨式思政教育向融入式思政教育推进的改革探索之路。
学校通过多年来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形成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课中课”同向同行教学模式。该模式聚焦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等全新领域,创新性地将德育元素融入知识技能培养环节,打通了显性知识技能培养与隐性素养培育相互促进的通道,最终凝练出基于“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具有“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实施标准的“同向同行”范例,成为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成功的先行者。该成果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国二等奖,在课程思政这一全新教育教学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构建了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模式和标准。人才培养迸发出澎湃的活力,其独具创意的“课中课”思政教育改革经验值得分享与借鉴。
“三微一体”设计创新育人架构
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承担着职业技能人才的技能训练和应对行业发展需求的各级职业技能培训任务。把思政课要点融入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有助于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在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走进专业实训课堂,将提炼出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遵纪守法、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环境意识等6个思政微要点融入专业实训课,把思政课的教学要点具体化为实训操作体验,从而把专业实训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体验6个思政微要点。例如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实事求是”的教学要点,具体化为实训操作中“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如果不会继续找原因、摸索规律、操作学习”的微行为,学生也养成正直诚实的职业微素养。思政要点和实训技能与素养由此相互对应起来,统合为微要点、微素养、微行为的三“微”一体育人架构,从而将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落细落地。
“课中课”模式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从“问题”入手,以职业技能为支撑点,在技能实训过程中融入思政微要点和职业微素养,激发了学生“学知识、练技能”的热情,营造出苦练职业技能、争当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良好学习氛围。“课中课”模式不仅体现了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同向而行”,而且展现了技能与素养培育的“同学同步”理念。2015年张淑萍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了印刷媒体技术项目银牌,充分体现了思政课融入专业实训课的育人效果。
“课中课”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建立了课前启发式教学、课中体验式教学、课后感悟式教学的“三阶段式”教学。教师们通过课程开始后的前5分钟,引出要融入实训课堂的技能微行为、思政微要点。在课中的体验式教学中,如果学生在实训环节出现粗心大意、畏难退缩、乱扔垃圾等现象,思政教师会适时贴近学生开展遵守规则、团队合作、敬业务实等职业微素养的教育。课后感悟式教学让学生们分享关于在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操守方面的感悟。
“三寓三式”探索坚持与时俱进
在“课中课”的推广中,学校创新课程思政“三寓三式”融合原则方法和路径手段,成功打造了“课中课”的升级版(2.0版)。“三寓”是指在“课中课”教学过程中需要“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相融合的方法原则。“寓道于教”是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学习探索客观规律,尊重遵守客观规律。如,在讲解高等数学的极限原理时,把“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奋斗精神、“精益求精、方得始终”的工匠精神、“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润物无声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寓德于教”指各类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各类课程教师在课程中应该自觉承担起德育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毕昇、王选、万启盈等榜样的事迹,发挥榜样的有示范效应。“寓教于乐”是用情景化、形象化、故事化、游戏化、幽默化、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方法开展快乐教学,在“汤里放盐”的基础上“加糖”,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式”指在“课中课”教学过程以“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为融合路径手段。“画龙点睛式”指基于对各类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简明提示,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物辩证法、职业素养等的“点睛”。“专题嵌入式”是各类课程教师选择相关主题,在不打破原来教学结构的基础上,将思政的某个专题进行嵌入,以加深学生对各类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政道德的认识。如在学校专业课“印刷过程与控制”关于“水墨平衡”的讲授中,嵌入对立统一规律的阐述,揭示了印刷过程中的矛盾运动规律、量变到质变规律。“元素化合”教学方式,就是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政要点三种不同的教学元素进行化合,进而产生合而为一的育人效果。如在全校平台课“音乐鉴赏”关于“民族音乐”的教学中,把西洋音乐与乐器、我国的民族音乐与乐器、爱国主义等元素有机地化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效果。
此外,在“课中课”的推广应用中,学校还形成了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先导性意义的“五项清单”(不扯皮、不贴标签、不生搬硬套、不碎片化、不降低教学效果)及“道法术器”的系统化设计框架,得到了全国许多兄弟院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认同。因此,“五项清单”“道法术器”“三寓三式”构成了“课中课”升级版(2.0版)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
“课中课”升级版(2.0版)彰显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各类课程以“三寓三式”为指导,充分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引领,并将其渗透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之中,从而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了专业课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传授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三全育人”实践强化价值引领
“课中课”模式紧密结合行业,对接印刷出版文化,创新了行业文化育人路径。整合“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行业技师”3支队伍组成教师群,将思政教育、实训教学的独角戏变为众多角色共同参与的同台演出,显著提升了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效果。通过“课中课”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政教育“进专业、进行业、进社会”,成为高职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的活样板。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以培育高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学校。学校浓郁的校园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是“课中课”模式教学实践的有力支撑。通过印刷博物馆现场教学和行业企业实践,学生从中国传统印刷文化的熏陶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和历史传承的责任;从“红色印迹”展览中体会到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企业实践中把握到印刷出版行业、文化传媒产业在传播先进文化方面的光荣使命,增强爱岗敬业、努力学习的自觉性。通过创新实践“全程思政教育、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点亮学生心中的信仰,用信仰的力量引领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执着攀登,收获精彩。
随着“课中课”模式广泛和深入的应用,成果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辐射效应。现已有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铁路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等100多所院校借鉴应用“课中课”模式中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放眼今天的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正在形成,“课中课”课程思政改革的生动实践释放出无穷能量,推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发展大踏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滕跃民 张玉华 马前锋 汪军 孟仁振)
相关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06/19/content_52058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