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近年来持续深化内涵建设,通过多样化科研载体建设、持续聚焦行业发展热点、广泛拓展研究渠道,致力营建学校科研氛围,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科研学术水平的提升。2019年,研究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学校科研对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定位进行了积极改革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凝聚特色研究方向,激发教师科研兴趣点
2019年,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继续加强校内兼职研究人员队伍建设。通过举行“兼职研究人员工作讨论暨项目合作”研讨会,选拔年度优秀兼职研究人员,开展研究院兼职研究(人)员合作需求建议调研。本年度,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两批共聘任校内兼职研究人员43人,其中博士教师14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0人,青年教师33人,在校内集聚了一批年富力强、热于学术研究、富有创造力的科研骨干。
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组织专兼职研究人员积极申报2020年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上海市智库研究专项课题后期资助等委办局级及以上的科研纵向课题,已成功获批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课题1项、上海市2019年度“晨光计划”项目1项,申请2020年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已进入专家预算评审阶段。
二、搭建“双周学术论坛”,营建优良学术氛围
2019年,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本校教师的学术交流推进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内涵发展,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推出“双周学术论坛”。“双周学术论坛”通过邀请外校和本校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同行专家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对本校教师的课题申报文本撰写等科研活动进行现场学术点评与咨询。
“文科双周学术论坛”自下半年开始以来已举办6期,第一期邀请本校文化管理系青年教师陈群博士主讲“科研研究的实践过程分享”、第二期邀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主讲“我们为什么要写论文”、第三期邀请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胡弼成教授主讲“论文写作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第四期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系李武副教授主讲“如何提高纵向项目的成功申请率”、第五期邀请本校艺术设计系青年教师高秦艳副教授主讲“科研工作漫谈——体会与分享”、第六期邀请本校思政部主任马前锋教授主讲“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同城协作’模式”,在校内教师群体中产生较好反响,推动了学校优良学术氛围的形成。
三、持续聚焦行业热点,提升学校科研竞争力
在学术专著产出方面,2019年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研究人员出版学术著作《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基于互联网开放式创新的视角》;组织2本出版领域著作的撰写与翻译:《出版领域知识服务前沿理论及应用》(2020年正式出版)和译著《翻页:书之演变》(《Turing the Page: The Evolution of the Book》,Angus Phillips原著,Routledge公司出版,2020年正式出版)。
在学术论文方面,2019年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专兼职研究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专职研究人员发表7篇。2019年11月,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组织2018年度招标课题结项工作,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7篇(含录用),其中SCI论文1篇,校定A类期刊3篇,CSSCI来源期刊10篇,研究报告10份,学术著作1部。 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为推进研究院的智库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拓展行业研究渠道,扩大学校学术影响力
在知识传播方面,2019年研究院简报小组完成并发布《出版传媒动态前沿简报》6期,并在“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内容,目前共刊发各类文章42篇。1篇研究报告《从‘展览空间’到‘智慧场馆’:文化场馆人工智能化的应用与展望》入选《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9)》。
在品牌学术活动方面,2019年10月,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发挥智库平台作用,承担推进海派文化品牌建设与传播责任,举办“文化自信背景下海派文化品牌建设与传播研讨会”,来自上海地区高校、出版社、期刊社、图书馆及文化传媒公司等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参加,对该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文汇报》、《新闻晨报》、上海教育电视台、中新网等媒体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深入报道。2019年7月,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研究人员参加第三届新闻出版智库高峰论坛,并在“四全媒体与四力建设”分论坛做题为“新时代高校应用型出版人才培养改革——兼论高校智库的助推作用”的报告。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两位专职研究人员入选融智库第四批全国专家名单。
在媒体影响力方面,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撰写的1篇论文获评华东地区期刊出版研究优秀论文;于《中国教育报》发表的评论文章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工网等国家级媒体网站及部分地方媒体网站的转载;主要观点入选中国教育在线、浙江教育资讯等网络媒体。研究院的学术发展动态得到了学界的重视与广泛关注。
科研处(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