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中新网上海:学界业界共论“文化自信背景下海派文化品牌建设与传播”

来源:中新网上海 2019年11月13日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3日电 (记者许婧)海派文化品牌如何建设与传播?近日,来自上海地区高校、出版社、期刊社、图书馆及文化传媒公司等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在参加“文化自信背景下海派文化品牌建设与传播研讨会”时就此展开深入研讨。

研讨会由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主办,分为主题报告、专题发言和交流发言三个环节。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校长、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陈斌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筑牢“四个自信”意识,强化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突出海派文化的特色与传播作用,强化其对城市和国家民族发展的反哺功能,赋予了此次研讨会特殊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指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建立的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经过6年的努力与探索,在服务上海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品牌建设,推动文化领域的学术发展上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

在主题报告环节,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研究员作了“创新城市视野下的海派文化建设”的演讲。原《文学报》社长、总编辑、评论家陈歆耕作了“‘码头’变‘源头’的核心问题”的演讲。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当代上海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作了“江南文化传统与海派文化品牌”的演讲。

花建指出,文化创新包括硬创新和软创新两个维度,它在整个创新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它能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进步提供了强的动力。当前,上海已进入世界创新城市中的第一档,同时,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下,长三角各地区的文化发展各有所长,要在这一背景下来研究和推动海派文化的建设,使它更加富有活力。

陈歆耕认为,“海派文化”作为首批通商口岸后的产物,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后的结果,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商业性特征。他认为指出包括上海文学品牌、影视品牌等在内的上海文化品牌,其潜力和优势还不明显,优势有待提升。上海文化从“码头”向“源头”转换有其可能性,成为“源头”的关键在于“人才”,应催生创作的顶级人才和文学艺术创意管理型的人才。同时,要注重处理好红色文化这一“主旋律”与其他各类文化发展这一“多样性”的平衡关系。

杨剑龙论述了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二者的联系,指出江南文化具有“务实理性的开拓精神”“开放包容的创新精神”和“精致柔美的审美精神”三大特性;他强调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突出文创产品的精致便携,同时开拓和强化文创产品的宣传服务,通过打造上海本土的原创的文化品牌,强化文创产品事业的发展,推动上海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在专题发言环节,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大学传媒研究中心主任郝一民教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冯奇教授,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姜逸青,中法埃菲设计师学院客座教授兼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国际时尚设计之都设计师领军人物刘慧黎女士,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高秦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大伟教授,上海大学出版社编辑室主任黄晓彦等7位专家分别进行了发言,涉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海派文化与教育、海派文化的系统资料整理、中国民族图案纹样艺术与海派文化的融合、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特性及管理要求,以及海派文化的出版等内容。

在交流发言环节,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张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宗德宝,上海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文学院研究生导师邹西礼编审,《出版与印刷》期刊执行副主编靳琼,上海慕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东,《图书馆杂志》编辑部副编审刘娴,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出版传播系副教授冉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责任编辑孙嘉,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副教授陈志英等9位专家和教师分别发言,内容涉及海派文化文献研究与文物发掘、海派文化索引库及内容库建设、上海海派文化发展现状、海派文化传播与教育、海派文化的品牌塑造及其延伸、海派文化的学术传播、海派文化的比较研究、海派文化的出版责任、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融合等内容,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多维度深化了对海派文化的认识。

会议还专门安排一个议程,与会专家在学校工艺大师陈海龙的陪同和讲解下,参观了陈海龙大师工作室,深化了海派文化主题的实践维度探索,加深了对海派文化特征的认识。

罗尧成教授总结发言指出,此次研讨会主题契合时代命题,意义重大;研讨内容理论与实务结合,多维发掘海派文化内涵;专家提出的共建平台,塑造品牌的海派文化建设对策,具有很好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完)

编辑:许婧

相关链接:http://www.sh.chinanews.com/wenhua/2019-11-13/66494.s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