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举办“协同创新、跨界融合:学术出版转型发展研讨会”

为推进国家出版融合发展战略,深入探讨融合发展机制和区域创新发展服务模式,为上海出版行业的转型发展打开新局面,由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联合主办的“协同创新、跨界融合:学术出版转型发展研讨会”于8月15日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顺利召开。

会上,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出版管理处副处长戴怡认为,传统出版向新兴出版转型,与现代传播技术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她在讲话中重点分享了几点思考:首先是要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加大优质资源的投入与开发,近年来上海新闻出版局也在进一步聚焦专业出版、提升学术内涵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次是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除了编辑出版流程的再造外,从选题策划到内容创作都可以考虑纸质媒体和数字媒体的结合,实现内容产品的多样化;最后她以上海新闻出版局与市教委开展的一些项目为例,传递了数字出版在申请与审批流程上较为顺畅、相关扶持政策已经相继开展等重要信息。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德耀分享了题为“学术引航出版”的报告,为会议的学术氛围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他认为学术与出版这两者有着天然的关系,这两者同时也构成了学术出版的主体,缺一不可。在简单分析了当前“学术出版”的相关问题之后,他分别从内容建设、著作权人、作品内涵与意境三个方面谈了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第一,学术之海、以纳沧桑,需有去粗取精、提炼升华之气势;第二,学者如林、深以交之,需有高谷平川、有容乃大之气度;第三,学风灿然、以静求远,需有风生水起、举重若轻之气魄。此外,王社长还分享了复旦大学出版社近期在数字化出版方面开展的一些工作,如“新学术网数据资料库建设”,《NPJ分子表型号组》系列电子期刊等。最后他强调,学术出版需特别注意出版内容与出版形式的统一,要改变我们传统的出版制作模式,以达到唯美的效果与境界。

针对当前出版业现状和出版融合的现实需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学东向与会代表发出了中国知网区域出版产业合作倡议。刘学东总经理认为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出版行业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出版业的优势,实现出版融合、跨界融合,主导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为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实现带头作用。为此,他提出倡议,在各地方政府的主导、支持下,在各地方出版广电局的组织、协调和统一部署下,以各地方出版产业为主体,以“中国知网”数字出版资源、技术和平台为支撑,深度融合,在各省市自治区合作建立独具地方发展特色的“创新发展知识服务中心”,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出版传播系主任张文忠分享了在互联网+时代关于学术出版的几点思考,他认为学术出版的本质特征是文化创新,他分析了传统纸质学术图书出版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并认为学术图书的出版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他强调在互联网+的时代,学术出版要坚持走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这主要体现在:资本融合、运营主体融合、组织结构融合、技术融合、编辑出版流程融合以及渠道与营销融合。

在出版模式创新方面,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分公司总经理张亚斌向与会代表详细介绍了同方知网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的架构及知识服务产业运营模式,面向出版机构转型发展与知识服务的腾云数字出版平台已经在行业内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同方知网将基于海量资源优势和数字出版整合技术,整合区域行业资源,建设多级NKI体系,立足实现知识多元、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合作共赢。

上海大学出版社副编审邹西礼博士汇报了主题为“学术出版的社会责任与媒体融合背景下的选题经营”,他认为学术出版在及时传播学术研究的优秀成果、维护学术规范、引导学术发展潮流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他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分享了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进行选题策划的思路和方法,为出版人非常关注的选题环节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

最后的研讨环节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温泽远、上海市出版协会秘书长马加等人纷纷发表感言,为上海区域内出版行业的转型发展、知识服务积极建言献策,寻找最佳的发展方向、选择最合适的发展路径,以生产最优的知识成果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而中国知网作为全球最大的中英文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将继续为各行各业创新发展做好服务、为上海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