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是上海天文馆首个公众开放日,现场人流涌动,游客“绕场一周”排起了长队,不乏有家长打着伞牵着孩子们的手,准备进入这座全球最大的天文馆,开始一场知识的盛宴,以这里为起点,仰望星空。为让更多的孩子“埋下爱天文的种子”,上海天文馆同期隆重推出两册天文科普原创绘本《寻找失去的星空》、《来自地球的一封信》。两册图书由我校上海童书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天文馆科普专家共同创作,我校李艾霞老师团队作为主创人员,全程参与绘本创作。
据介绍,两册绘本均属于儿童科普类读物,以3—12岁的儿童为受众目标,绘本着眼于天文知识普及,通过趣味的卡通人物故事,对宇宙、星空全方位的剖析和诠释。李艾霞老师创作团队通过漫画的风格以及巧妙的板式编排,将明亮的星星、浩瀚的宇宙、动人的故事、有趣的知识等内容元素融合到一起,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天文知识。活动现场吸引了大量的孩子驻足围观,对两册绘本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并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天文知识。上海天文馆在展示教育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学龄前儿童的天文启蒙教育,特邀请上海童书研究中心的师生们与上海天文馆的科普专家共同完成绘本创作。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天文馆工程建设总指挥忻歌表示:“上海天文馆希望用美的语言讲述宇宙故事,能让更多人爱上天文,爱上科学。”叶叔华院士亲自为绘本作序:“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前,每个人都是孩子。宇宙有太多太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然而人类也拥有最强大的武器,那就是好奇心。所有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源于看似毫不起眼的好奇心。希望所有小朋友的心里都有一颗好奇的种子,慢慢地发芽、成长,未来投身到天文以及其他各个学科的研究中,解答宇宙的奥秘。”出席开馆仪式的上海市相关领导对绘本表示充分肯定,并作为文创产品给相关部门赠阅。
我校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不断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不仅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更是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完善了多主体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打造了我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态。
据悉,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是全球最大天文馆,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2021年建成并向公众开放。上海天文馆包涵教育、展示、研究、收藏、交互五大职能,以塑造完整的宇宙观为愿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为使命,以“连接人与宇宙”为展示主题,全景展现了宇宙之浩瀚、宇宙之神奇、宇宙之壮美。主展区包括“家园”、“宇宙”、“征程”三个部分,特色展区包括“中华问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三个部分,并配有65厘米自适应光学太阳望远镜(EAST)、一米双焦点望远镜(DOT)、多功能8K球幕影院、高精度光学天象仪等专业设备,为观众带来无比震撼的星空体验。
产教融合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