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出版行业及其实践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顺应行业变革在人机协作的实践中驾驭好技术?
2023年10月31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王峰教授通过线上的方式,为出版与传播系的全体师生开展了题为“与大语言模型一起工作:在出版行业的创新应用实践”的精彩学术报告,分享了行业前沿的新动向与新洞见。
出版与传播系主任张文忠对王峰表示热烈欢迎。全系教师及诸多学生踊跃地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本次讲座由出版与传播系副主任杨扬主持。
王峰从“出版行业现状”、“大模型的相关特点”、“大语言模型的创新应用”以及“落地实践与挑战”四个层面详尽地讲解了大语言模型给出版行业带来的最新发展及挑战。
“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将给出版数字化带来最新的发力点”,王峰教授首先结合出版行业发展现状与目前大语言模型的基本特征指出,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给出版行业带来新的业态,根据用户喜好开展个性化推荐也将更为凸显。随着大语言模型功能的越来越丰富,将给出版行业带来更丰富也更为有趣的变革。
随后,王峰教授通过在线实操对出版行业的大语言模型特征及其创新运用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阐释。
“大语言模型更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其理解与生成人类语言的强大学习能力,这也使得它在处理自然语言任务时,如机器翻译、情感分析、文本摘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率和效率”,王峰教授分析指出,大语言模型在出版行业的应用场景可以涉及到“内容创作与编辑”、“自动摘要”、“智能脚本”、“读者行为分析”、“自助出版平台”、“智能出版客服”、“市场趋势分析”、“用户画像”等诸多领域。
最后,王峰教授也指出,我们关注到大语言模型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警惕,因为它也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出版编辑人员自身的真才实学至关重要,不能过度依赖技术。
“我们不应对大语言模型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王峰教授认为,大语言模型仍在不断完善之中,我们需要尤为注意事实与伦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人类审查不可或缺,数据正确性也将是长久的挑战,模型的不断优化训练是重要解决方案。
此外,王峰教授也对大语言模型给出版专业的学科影响以及教师的应对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大语言模型并非要取代学科,而是最大限度地改造学科,作为出版专业的教师们同样需要快速了解甚至精通大语言模型,这将有助于在行业未来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