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课程思政的诞生地与“三寓三式”范式的发源地,上海持续探索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创新结合。
近日,在课程思政改革与文化创新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三寓三式”范式与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的石版印刷非遗技艺碰撞出全新火花,共同推出基于“动态蓝精灵图案”的“‘三寓三式’范式‘印迹’教学图案”的文创作品(见下图,简称“印迹”),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德育注入新活力。
石版印刷:跨越世纪的技艺复兴
石版印刷术以天然石灰石为版材,利用油水相斥原理实现图文印刷,被誉为“平版印刷之父”。清光绪二年(1876年),该技艺传入中国,以上海为中心迅速风靡,推动了古籍善本复制、年画、画报等文化产品的传播,如1884年《点石斋画报》的发行,更成为近代石印热潮的标志性事件。然而,因原料稀缺与技术迭代,石印技艺于20世纪中叶逐渐失传。近年来,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通过史料研究、寻访老工匠、复原古法工艺,成功恢复了这一失传近半个世纪的技艺,使其焕发新生。通过系统梳理技艺的历史脉络、传承谱系及濒危现状,最终于2023年成功被列入上海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寓三式”范式与石印非遗技艺与的“双向赋能”
石版印刷的复兴不仅是技术的还原,更是文化记忆的唤醒。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通过“石间印记”展览、石印工坊体验活动等,将石版印刷的历史脉络与工匠精神融入公众教育。如今,在“三寓三式”范式的引导下,这一技艺被赋予了德育教育的新内涵。“印迹”教学图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石版印刷的工艺流程展现“匠人精神”与“文化自信”,将德智融合的核心价值融入非遗美学,形成“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印迹”的图案是一个活泼可爱、呈现三寓三式(五化五式)的青春少年,具有立德树人的寓意。而若隐若现、古朴淡雅的视觉效果体现了石版印刷特有的质感,恰到好处地彰显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征,充分展现了“三寓三式”范式拥抱石版印刷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多方协作,共筑文化传承同心圆
此次项目的成功,得益于上海版专滕跃民教授与上海理工金永成副教授的学术指导,以及与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嵩在呈现方式上深度合作。首批“‘三寓三式’范式‘印迹’教学图案”文创产品由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吕鸿亮亲自印制。在未来的社教活动中,将继续以“三寓三式”理念继续拓展石版印刷体验活动深度,参与者可亲手操作研磨、制版、印刷等工序,感受“一石一墨”间的匠心传承。在“石印工坊”活动中,青少年不仅能学习技艺,还能通过印制“三寓三式”主题作品,理解协作、创新与坚持的价值,实现“非遗进课堂、德育入生活”的愿景。
从技艺到精神的升华
石版印刷与德育的融合,标志着非遗传承与教育改革的双向突破。这一模式不仅为非遗技艺提供了可持续的活化路径,更拓宽了德智融合的载体形式,使其从课堂延伸至艺术创作、生活美学等领域,使技艺传承从“技术复刻”升华为“精神传递”,形成“以非遗滋养德育,以德育活化非遗”的双向循环。
石版印刷的墨香与德智融合的智慧交织,非遗技艺不再是静态的历史符号,而是动态的文化教育媒介。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的文化使命写下新注脚,更为全国教育战线德智融合建设提供了“非遗+德育”的示范样本,助力培育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教务处 供稿